他创立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地壳构造等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提出古生物䗴科化石分类标准,引领了微体古生物研究新方向;他建立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他就是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四光。
图为李四光外孙女,李四光纪念馆馆长特别助理、高级顾问邹宗平
2 月 15 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李四光外孙女,李四光纪念馆馆长特别助理、高级顾问邹宗平,讲述李四光的求学、育人、科研及社会活动等人生经历,追忆他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
图为
首都科学讲堂现场
讲座伊始,邹宗平首先 以李四光的一首诗作, 解释 了“石迹耿千秋”的来历。她表示,这不仅是李四光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真实写照,也写出了当年地质工作之艰辛,和地质人克服困难条件为祖国找出更多宝藏的决心。
接着,她又介绍了李四光的原名以及家庭情况,还提到了李四光从小树立的造船梦想,以及由此开启的求学之路。从留学日本学习造船,再到赴英国学习采矿,后又改为学习地质专业,李四光曾踌躇多年,求索科学报国之路。
1921年回国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邹宗平讲述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和䗴科等研究中,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领军人物,其中20余位先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为现场观众参与互动问答
邹宗平 还介绍了 李四光号召并带领地质工作者们为祖国发展寻找矿藏的一段段往事 。 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的工业生产都在“等米下锅”,这“米”就是需要地质人找寻的矿藏资源。金、银、铜、铁矿和盐矿……地质部都要寻找,作为燃料的石油也不例外。
李四光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从1953年到1959年,地质队深入松辽平原进行了6年艰苦的石油普查。在建国十周年的前几日,松辽平原打出了第一口喷油的油井——工业油流油井。此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很快解决了当时中国石油的自给问题。
1958年, 已经69岁的李四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完成了12篇著作,其中包括地质科学巨著《地质力学概论》初稿,及地质工作成就的总结性文章《建国10年来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等。晚年时,李四光还尤其关注地热能源开发和地震预报等工作。
邹宗平回忆道,生活中的李四光爱听小提琴曲,睡不着的时候就会用录音机播放喜欢的曲子。不仅如此,在1920年回国途中,他还曾创作了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支小提琴曲。
讲座的最后,她 还 介绍了自己的 大 家庭,爷爷李四光、母亲李林和父亲邹承鲁被评为院士, 在 各自 的研究 领域取得 了 突出 的 成就。她 寄语青少年,希望他们 能够 “ 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
图为现场观众向主讲嘉宾提问
此次讲座吸引了近300名观众的积极参与。在 活动互动环节,观众们与 邹宗平女士 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许多青少年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更深入了解了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深深体会到他的爱国、求实、创新、育人和奉献精神 。
首都科学讲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生动地讲述了 老一辈科学家 的 求学、育人 和科研经历 , 增强了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了解。未来,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更多市民提供了解科学家故事的平台,进一步宣传科学家精神。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 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 承办 ,北京青年报社协办 。 202 5 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