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工作都需要精神与文化作为灵魂和支撑,地质工作也不例外,而李四光精神就是地质工作的一座灯塔。
在李四光纪念馆,馆长龙长兴向记者介绍了李四光精神的核心——“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记者看到,12月25日前往参观李四光纪念馆的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每一位都显得虔诚而凝重。
王小烈认为,李四光精神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使科学围绕国家需求,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如地震、石油、地热等问题。现在的科学家,也应该围绕国家的需求来从事科研事业,使其与社会生产环境结合起来。
因此,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设立,首要目的是通过李四光这面旗帜,来宣传弘扬李四光精神。其次是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激发大家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激情,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再次,重奖获奖者本身就是对知识和人才的肯定,营造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最后,评奖过程程序规范,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公开、公平、公正和权威性。“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励大家来为地质找矿、地质科技和地质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王小烈说。
同样,获奖者也十分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获奖不仅使他们对李四光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更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地质战线上继续奋战、再立新功。
本次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青海地矿局总工程师潘彤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很多地质人一生的追求。从上大学开始,李四光就是他心中的一面旗帜,对于自己能在不到50岁时获奖,他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参观完李四光纪念馆后,他对李四光的创新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正是这种精神,鼓励着新时代的地质人继续努力,在目前的形势下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他说,地质找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他,只是广大基层地勘工作者的一个代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他将继续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何使本单位的地勘经济不滑坡,如何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战略转型,找什么矿、如何找,今后的战略格局如何部署,都将成为他面临的新课题。
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次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获得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也向记者表达了获奖的喜悦。他说:“李四光先生在第四纪冰川、大地构造、古生物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这激励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向他学习。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领域深入研究下去,并尽可能地在研究方法与理论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许多地质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我想,它将带给获奖者以及未获奖者一种激励和指引。”
本次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来自长安大学的彭建兵教授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也有一番自己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他对获奖感到十分荣幸,但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他代表的全国成千上万的地质学教师的荣誉。这次获奖将成为他人生一个的转折点和加油站,他还会在教师的岗位上继续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他说:“当前地质人才培养的走向是‘高精尖’,我将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优秀杰出的人才而努力。”同时,他希望自己继承李四光先生的遗志,继续在地裂缝和黄土灾害研究方面把工作做扎实,为国家的地质安全、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安全、防灾减灾等作出贡献,为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向前发展尽绵薄之力。